关于我们
手工面历史传承
- 分类:关于我们
- 发布时间:2020-11-09 14:06:19
- 访问量:0
合什手工面历史渊源及知名度
历史渊源
叙州区历史久远,春秋战国时属蜀国,为僰人聚居,西汉年间(前187-前180年)建县,名僰道。北宋政和四年(1114年)更名宜宾,沿袭至今。宜宾县是四川为数不多的古县之一,地扼通滇要道,势当川南门户,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它当做“边陲重地”经营,多数时间是郡、州、府治所驻地,川南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中心.。其有合什其场建于明代,名“货什”,清代改名为“合什寺”因场上有10座寺庙而名,内有越溪河支流贯通全境可通船,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较为便捷,既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商贸发达地区,由此带来繁盛文化交流。
追溯历史,相传在宋朝年间合什境内老百姓就开始手工面制作。那时制作方法简单,仅是用手工揉面,擀面杖擀出简单形状,再用刀切,且仅自做自用,不作商品流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,人们发现将揉好的面拉成丝晾晒干后能放置较长时间,可随时食用,因此生产数量逐渐增大。这一阶段的手工面被人们习惯称为“单柱面”。
到了明代,名将樊一蘅(四川宜宾人,进士,时任川陕总督)自江西移川,居宜宾县货什场(今宜宾合什场),因其父樊垣(曾任常德知府)酷好面食,为孝敬老父,樊一蘅自西北引拉面制作技艺入川,但樊父口刁总嫌衙府厨师所做面条难以下咽而时常责难。 日樊父病,食不能咽下,樊府厨师精心改良面条将面条拉扯成细长状,下锅煮食。樊父品尝后觉得口感不错而倍加赞赏。后来这种制面的方法传到坊间,经过历代工匠的不断改进和提高,到明末清初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挂面制作工艺。到了清代末年,手工面制作工艺得到迅速发展,人们对合什面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许多改进。将面条拉成细丝,用竹枝晾挂起来自然风干,再进行简易包装。这一阶段的手工面被人们习惯称为“双柱面”,手工面比以前更细,口感也更好,被人们普遍欢迎,并进入了市场流通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